仔细审视和深入研究当前的医患纠纷的案例时,不难发现,医患关系的改变不仅仅只依赖对医护人员专业技术方面的要求,患方在很大程度上对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心理素质,甚至人文素养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往我们总是忽略医生、护士除了专业技术以外的其他方面,其实也应要求医护人员提升职业素养,但是他们的职业素养是何时形成的?它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如何丰富和发展呢?究其根源,在培养医护人员的大学阶段和就业后的岗位培训中,应当将文化素养,包括语言文化素养,同培训专业素养一样,抓好源头,在校园打下良好的文化素养基础;就业后不断培训,常备不懈。
1 文化素养与语言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主要强调文化体系中的核心素养,是根植于社会个体内心的修养,包涵了知识、情感、道德、人格和气质等多方面的元素,语言文化素养是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医护人员而言,文化素养既涵盖了其专业文化素养,也包含自身其他各个方面的人文素养,即是“仁”与“术”的统一。而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语言的根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蕴含着多元的文化信息。同时,语言文化素养是语言文化功能的主要体现,语言文化素养通过各种媒介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个体的语言文化素养。对医护人员而言,语言文化素养从个体表现内容上主要有四个方面,即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传统文化素养内化与吸收、语言文化社会功能规范与教育、医患沟通环境及语境。简而言之,提升医护人员的语言文化素养对于其综合素质的提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尤其对于医护人员的职业发展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2 医护人员语言文化素养现状
2.1 医护人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欠缺
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是实际应用中对于表述能力、沟通能力、书写能力等各个方面的综合体现。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医护人员更多侧重于书面表达能力的学习和专业素养的培训,而语言表述能力则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在写作方面,由于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用计算机书写往往要快于手写,这使得医护人员的写作能力的发展停滞不前,受到很大影响,“提笔忘字”的现象时有发生,错别字、用词不当现象更是普遍。当然,最重要的是,医护人员的语言沟通能力培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失。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沟通方式看起来更为“方便”,微信、QQ、语音等社交媒介非常有效地规避了面对面的语言沟通。但是医患沟通往往是即时的、面对面发生的,尤其对于医护人员而言,工作中面对的是不同阶层、年龄和职业的患者,这对于医护人员的反应能力、获取信息、加工和反馈以及语言沟通表达能力有着高标准、严要求。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欠缺限制了医护人员的思维方式、知识获取和表达能力,成为制约医护人员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2.2 医护人员缺乏系统性传统文化知识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瑰宝。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已然上升为国家层面对每个人的要求,这于国于民都意义重大。随着多元化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医护人员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学习。在学校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分数决定一切”的各级选拔模式给医护人员的思想带来了功利性的影响,医护人员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功利性”,只愿把大多精力放置于“专业能力”的提升,而很少人愿花时间去涉猎其他知识,医护人员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实际上对于医护人员而言,其专业理论知识固然重要,是职业发展的根基,其实践能力的培训则更是重中之重,这其中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医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中医古文饱含优秀传统医学知识和“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等核心文化素养,对培训医护人员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医护人员缺乏系统性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在医患沟通中形成短板,甚至直接影响到整个医疗行业是否能和谐健康地运行。
2.3 医护人员对语言文化社会功能认识不足
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媒介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际关系的建立以语言交流为基础,有效的沟通离不开丰富的语言。医护人员是医疗行业的主力军,这对医护人员的语言文化素养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大多数医护人员认为汉字的书写正确与否与习得和记忆有关,而与社会文化关系不大,这说明医护人员对语言文化的社会功能认识不够[1]。尤其是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医闹”一度成为社会热点,对医疗行业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据文献显示,医疗纠纷的成因大多是由于沟通不足或沟通方式欠缺造成的。由此可见,对医护人员语言文化社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是至关重要的。
文章来源:《文化月刊》 网址: http://www.whykzz.cn/qikandaodu/2021/0219/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