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汉服的历史演变及未来发展

来源:文化月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3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 汉服的历史演变 1.1 上古时期 在《史记》中有记载道,“皇帝之妻养蚕取丝,并以作衣裳”。人们认为,制作衣裳的方法,大抵是皇帝之期就已经存在了。而且近几年的考古发现,多

1 汉服的历史演变

1.1 上古时期

在《史记》中有记载道,“皇帝之妻养蚕取丝,并以作衣裳”。人们认为,制作衣裳的方法,大抵是皇帝之期就已经存在了。而且近几年的考古发现,多处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文化遗址均有纺轮和布印的痕迹。 这些是古代纺织工业的证据,但这一时期的衣服在考古发掘中尚未被发现[1]。

在此期间,由于中华文明和社会的发展,服饰和服饰成为统治阶级分化地位的象征,服饰体系逐渐形成

1.2 夏商西周时期

以上一时期为基础,这一时期的服饰已然有充足的实物证明。逐渐显现了汉服中交领,右衽与系带等基本特征,上衣下裳也是汉服中最为基本的样式。其中,在河南省出土的文物等亦穿着具有这种特点的衣裳。

1.3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以深衣为主要类别,主要分为曲裾,直裾。曲裾的穿着者中,女性较多。这种衣服长度可达地面,裹紧身躯,下摆极宽,为的是走路的时候也不露足。无论所着几件,并且每层领子必须露外。汉代时期,内衣已得到改进,所以在东汉后期,直裾者渐渐多了起来,但仍有部分襦裙爱好者,这个时期的襦裙上襦极其短窄,裙子却长至垂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甘肃省汉墓中便出图了具有既具有此时时代特征的襦裙。汉朝时期,礼仪文化的制度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及完善,并且下肢黎民百姓。甚至有“汉官威仪”这一成语专门用来形容汉朝的服装制度。汉服同样由此得名。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的服装继承了汉朝的特点,但由于当时潇洒飘逸的风气正流行,所以魏晋的名人们多着宽大外衣即可,或者内着一中类似于当今吊带的内衣,此式样尽在这一时代中可见,并深受男子宠爱。而这个时期的女子却仍然采取着秦汉的习俗,同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在秦汉服饰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由于追求飘逸感,魏晋时的服装常常用飘带来作为装饰,令人看上去有着飘然若仙的轻飘感。

1.5 唐朝时期

唐朝时期,男士的汉服出现了另一种款式,即袍衫领子圆,头戴襥头。襥头内有一名为“巾子”的固定用的装饰品。巾子的形状各种各样、襥头的两脚同样多具变化。到了晚唐,襥头的两脚就从软脚改为了硬脚。唐朝的女性大部分穿着上襦下裙,初唐时,襦裙多配小袖子,下身的裙子为紧身长裙,裙腰甚至高至腋窝,再用丝带扎系。中唐以后,裙子便变得宽松许多了。

1.6 五代时期

此时期的服饰大多沿袭了唐代,从一些文物上我们可以了解到,男子中大部分,皆着襥头披襕袍。女性则以穿着短襦和长裙的为主,也有圆领袍衫,腰间装饰着飘逸的缎带,披帛长度比起唐代时期更有甚。

1.7 宋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男子服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圆领比起唐朝时期,袖口更加宽大。女性的基本服饰分别为为大襟右衽交领和对襟。

1.8 明朝时期

男子服装依然为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类型。女子的样式比男子要更加具有多样性,其中主要有袄子,比甲及裙子等。这些样式大多仿自唐宋时期,常为右衽,并且恢复了汉族的习惯。

2 汉服的发展

2.1 汉服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左传》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汉服作为汉族的衣裳,自夏商而来,历千年风霜,踏历史长河。作为汉族民族服饰,它反映了汉族的民族特色,汉服并不仅仅是一件衣物,而是由衣裳,冠帽等共同组成的礼仪体系。汉服以其独特的剪裁方式,体现了汉族传统的思想及文化。

基于互联网的“汉服运动”,最初只有很少的基层人民加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知识分子和名人加入、欣赏与鼓励,加入“汉服运动”的人民阶层逐渐扩大。与此同时,汉服爱好者们也致力于让汉服引起社会及媒体的关注,他们不断进行有关“汉服”的各种宣传、表演和实践活动,向人们解释汉服的起源,解释汉服和相关民俗活动或传统仪式的关系,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知道汉服,了解汉服,接受汉服[2]。

2.2 汉服的市场

什么样的东西最具有市场?众所周知,大众接受度高的。在许多的宣传活动中,汉服的知名度通过各种“表演”得到了提升,虽然吸引了眼球,却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弊端。这样的活动与行动是否有损于汉服典雅庄严的形象,是否会让不了解汉服的人产生误会呢?那么汉服又能否被市场所认可?这个问题引来了许多人的质疑,质疑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汉服怎么能代表整个国家呢?”;二是:“汉服在当代人民意识中,便是完完全全的古装而已,只在电视剧中才可以出现,已经消失几千年的服装,怎么能够代表现在人民的民族情怀?”

文章来源:《文化月刊》 网址: http://www.whykzz.cn/qikandaodu/2021/0331/761.html

上一篇:烹饪学的界定
下一篇:坚持文化性原则提高我军信息文化的吸引力

文化月刊投稿 | 文化月刊编辑部| 文化月刊版面费 | 文化月刊论文发表 | 文化月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化月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