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深挖洞广积粮冷战时期美国的民间避难所文化

来源:文化月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3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上个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的冷战高峰期,在世界大战压力威胁下的美国比中国先行一步,早早开展了“深挖洞,广积粮”的运动。当时,不少美国家庭在恐惧的驱使下,出资在自家的后

上个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的冷战高峰期,在世界大战压力威胁下的美国比中国先行一步,早早开展了“深挖洞,广积粮”的运动。当时,不少美国家庭在恐惧的驱使下,出资在自家的后院兴建各种各样的“辐射避难所”。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当年那段荒诞而又疯狂的岁月。

全民总动员下的“深挖洞、广积粮”

时间回到1945年,广岛和长崎引爆的两颗原子弹结束了血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由此进入了原子时代。最初,只有美国人拥有毁灭性的核武器。不久后,东方阵营的苏联便紧随其后,在1949年成功引爆自己的第一颗原子弹。整个美国社会顿时陷入无底的恐慌当中,媒体渲染第三次世界大战随时一触即发,两个超级大国的原子弹将毁灭整个人类,普通美国民众开始时刻担心广岛和长崎的悲剧也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此时,苏联空军已经成功仿照二战时迫降苏联控制区的B-29,开发出自己的、几乎一模一样的图-4战略轰炸机,具备对美国本土实施单程自杀式核攻击的能力。由此,美国政府开始认真反省美国国内的民防政策。他们发现,现存的地下掩体的确是可以抵御广岛和长崎级别的爆炸,如果核弹的当量上升一千倍,它们将无法为民众提供有效的保护。在这样的前提下,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分散民众、让普通市民在自家后院修建地下室,作为核战爆发后的地下掩体。于是,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倡议——美国民众在自家的后院修建地下室,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全面核战争。

美国政府随即推出了相应的免税政策,动员民众主动修建地下室,充当核战避难所。同时,美国民防部门开始向民众派发各种工程手册并加以指导。一时间,美国家庭兴起了 “在后院挖坑建避难所”的风潮,几乎每家每户在周六日时都会动员起来,在后院大兴土木。可以想象的是,并非所有美国人都是动手能力很强的DIY狂热分子,很多商业建筑公司由此看中了这个商机,纷纷向美国民众推销各种各样的核战避难所。

这些避难所的外观、内置设备都不尽相同,但是它们的目的都是一致的:让美国民众在地下室生活两个星期时间。这个要求源自大多数美国政府部门发布的生存手册,官员们经过统计和估算,认为在两个星期的时间内战争便能告一段落,在地下避难的民众就可以成功获救。因此,美国民众在修建地下室时,不仅仅只是挖个坑而已,他们还在地下室中修建了卫生间、饮用水和食品储藏室。而为了及时获知地面上的情况,指导手册中还建议民众在地下室中配备小型无线电,以便及时收听最新的广播。

在地下避难所的规划中,通风是不可避免的核心问题。首先,一家老小需要在长达两个星期的时间里生活在地下狭小的空间中,势必需要在地面上安置通风口和排风口,倚靠气泵引入新鲜空气。但是核弹爆炸后,空气中会充满放射性的尘埃。如果使用普通的气泵进行抽气,很有可能会扬起这些尘埃,并且吸入到核避难所中,危害到在里面避难的民众。因而,地下避难所中一般使用活塞气泵或者卡尼空气泵进行循环通风。这两种设备可以让空气从通风管中自然流入和排出,避免扬起放射性烟尘。但是,上述两种设备的缺点在于需要人力摇动,才能提供通风的动力,不过对于在地下掩体中百无聊赖的民众来说,这也许还能算是一种锻炼和打发时间的额外功能。

改弦更张的肯尼迪

不过,到了1961年,肯尼迪上台执政后,新的红头文件发下来了,上一届政府“在自家建造避难所”的倡议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肯尼迪认为民众的力量是有限的,政府应该出资修建大规模的专业核避难所。与此同时,肯尼迪政府也承认,不可能让所有避难所都拥有抵御核弹直击的防御力,这等于把整个北美大陆都建成一个巨大混凝土掩体。

于是,新一届政府退而求其次,开始在国内大规模修建能够抵御核爆后核辐射侵害的避难所。这些避难所通常位于大型建筑物的底层或者中间楼层,规模足以容纳数百人。当发生核爆后,民众可以进入到这些避难所中求生。按照政府的标准,在避难所内部存放有大量的补给品,足以让避难的民众至少坚持两个星期。不过,直到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开始时,这种避难所才建成了5个,如果苏联政府不顾后果展开核大战,美国绝大多数的民众均无法得到有效的庇护!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到了1965年,美国境内已经修建了1000多个类似的大型避难所,随时可以投入使用。

文章来源:《文化月刊》 网址: http://www.whykzz.cn/qikandaodu/2021/0331/768.html

上一篇:加强自身文化软实力建设
下一篇:广东省四会市绥江国家湿地公园规划方案探究

文化月刊投稿 | 文化月刊编辑部| 文化月刊版面费 | 文化月刊论文发表 | 文化月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化月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