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晓晖 成都七中语文教师,出版有《高中作文要义:思维、材料和技巧》、《高中古典诗歌教程》、《高中写作新教程》、《高考作文经典材料百变通》等。 学生喜欢一位教师的课堂,其实是喜欢这位教师的教学个性 教师月刊你刚才的选修课那么受学生欢迎,教室的走廊和窗口都站满了学生,让我一下子恍然回到大学时代。我曾是高中语文老师,那时候一直觉得语文是一个被半边缘化的学科,学生也处于把它当鸡肋的暧昧状态。你平时的课堂是否也都像今天的选修课一样? 罗晓晖 这课精不精彩,我不能评价。但吸引力显然是有的。你刚才应已注意到,我是没有教案的。我的课堂一直都是比较自由的,我没有通常意义上的那种教案。我一堂课的“教案”,最多几行文字。教师自身的学科功底,决定他“传道授业解惑”的实际能力;他的课堂整体构思、语言艺术和临场反应,决定驾驭课堂的实际水平。 我认为成熟的教师,不需要有什么很详细的教案。教案太细,太繁琐,太多规定步骤,太多讲授内容,对新课程课堂,可能具有约束性。现在新课程强调课堂的互动性、生成性,其实我的课堂一直都是这么做的。我觉得新课程真正的价值是不断地在恢复一些传统,让教育教学回归到最基本的常识上来。比如说先学后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这代教师中,不少人都这么做的,就是强调预习。我的阅读教学,都是要学生充分预习了才教的。如果学生没预习好,那就不讲;就请学生看书,预习到能把问题提出来再说。 教师月刊学生充分的预习是课堂上师生能够平等对话的基本前提,但能否反过来说,教师课前深入的钻研,也是课堂能够驾轻就熟、深入浅出,从而受到学生欢迎的基本要素? 罗晓晖 没错,二者缺一不可,而就课堂教学质量而言,后者显得尤其重要。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可以随便问,比如这篇课文你读之后有些什么想法,有何什么困惑,尽管提出来,我来答疑。这样的课堂,其实非常考验教师的学养、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教师月刊也就是说,所谓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像现在一些地区搞极端化的教学改革模式,严格要求课堂大部分时间是学生的,必须以展示学生预习的“表演”为主体,教师仅仅是课堂秩序的维护者而已。 罗晓晖 能否彰显教师的个性往往联结着教学改革的成败,如果教学改革改到最后,可以不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个性投入,随便谁去维护一下秩序就可以,我以为这是神话,永远不可能实现,就是实现了,你不觉得也很可怕吗--教师成了谁都可替代的符号? 学生喜欢一个教师的课堂,其实是喜欢这个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师的教学个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他的语言,一颦一笑等等,对于语文教师,我以为尤为重要的是他对文本的细读、解构和教学处理能力。比如《祝福》这个小说,篇幅很长,也不太好讲,一般的处理是根据教参的重难点,围绕小说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来探寻文本的意义。这样去讲,学生实际上是不喜欢的。对于不同类的课文,我一般有两种做法。 第一种主要针对小说,尤其是碰到长的小说,我一般暂时先不上,上其他篇目,让学生分几个组去把它改编成剧本,然后自己在课堂上来演绎,表演一下。先把小说改编成剧本,演绎之后,再来一起深入探讨。 第二种是针对一般课文的,问答式的做法,这是我比较喜欢的课堂处理方式。我觉得我比较懒,但是我的反应还可以,而且我对每一个文本都很熟悉,对每一个文本确实有自己的一些体会。课文既然你学习过了,你来提问,提出你的困惑,提出有价值有挑战性的问题。 教师不必回避“讲”。有时候,“满堂灌”比起提一些琐屑问题的所谓“启发式”,有价值得多。如果你所“灌”的,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你“灌”的方式,是有趣的和有启发的,为什么不可以“灌”?学生之所以要来学校学习,是因为他们无知。如果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什么都明白了,还要老师来干什么呢?例如《祝福》,我研读此文,认为“重现”是个显著特点。这篇小说里,语言重现的现象较多,而且有很多种语言重现的方式。为什么?“重现”有何价值?这不见得是学生能够发现和理解的。这就需要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由教师来“讲”。
文章来源:《文化月刊》 网址: http://www.whykzz.cn/zonghexinwen/2020/0708/342.html
上一篇:【文化】重庆沙磁文化区创建形成 下一篇:「津门网」国家文化部艺术中心研究员:著名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