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文化名人王磊(摄影:王守仁)
书耐读,好书更耐读。
读书获得知识,那么读没有文字的书,获得的是书本之外的知识。山水可读,天地可读,世间万物皆可读。
既然世间万物可读,人亦可读,王磊在其列更当读。
王磊是通辽市文化名人,也是通辽市的一个文化符号。凡是通辽市内喜欢文化的人,无一不知道王磊的大名。我1969年被分配到科左中旗工作,因为爱好文学,当时的《哲里木报》副刊几乎是每期必读,上面经常刊登王磊的诗。那些带有草原风貌与激情的作品,使我知道在哲里木大地上有一位叫王磊的诗人。
后来在旗文化馆,从闫为民老师那里听到他给我讲起王磊。他说有一次同王磊去呼和浩特市开会,在临上火车时看到满头大汗的王磊背着一个小面袋匆匆赶来,上车后就将面袋放在了自己的座位底下。他说面袋里装的是小米,是给一个作家朋友爱人生小孩坐月子吃的。那个年代,每月口粮按粮本供应,每人每月细粮五斤,小米好像也就二三斤的样子。这一面袋小米不知道要积存多少个月呢!王磊怕路上把小米弄丢了,去餐车吃饭时也要背着,时刻带在身边。
这件小事深深的感动了我,由这件小事看出王磊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怀,由此,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仰。
那时候,在机关订阅的《哲里木报》副刊上零零碎碎的读过王磊的诗,对他的印象还很模糊。通过闫为民老师的描述,他的名字在我头脑中有了血肉,变得清晰丰满起来。
后来,在保康书店里买到一本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磊叙事诗《马背上的歌》(单行本)。打开还散发着草纸、油墨味的诗集,首先几行带着对草原蒙古民族暖意的诗句扑面而来:
多少传说,
从马背上讲起;
多少奴隶的起义,
从马背开始;
马驮过春风,
马驮过鲜花。
问问草原上的阿爸阿妈,
马可曾驮过文化?
……
王磊在瘦园(摄影:王守仁)
蒙古民族的生活和文化离不开马和草原,广阔无垠的科尔沁大草原和奔腾飞驰的骏马,承载着当时民族的希望与幸福。有草原的地方就必然有马匹,蒙古族历史留下来的所有文字中都记载着草原与马的图腾。这首诗里,作者赋予马以新的文化内涵,马驮过春风,驮过鲜花,现在开始驮文化了。诗人用浪漫的诗的语言,给读者讲述了一位女知青马背办学,为草原送文化的动人故事。这首诗如涓流从王磊的笔下缓缓的流淌出来,那个为理想贡献青春,那个洋溢着革命激情的火热年代的一页历史,被定格在所有读者记忆里。
以后又读到了他的《大刀歌》等作品。在《大刀歌》里他倾心的吟唱:
延安啊,我什么时候见到你?
我一天想你多少回?
走巴山,过蜀水,
睁眼是梦落下泪。
看见么?看见了!
宝塔山上红旗扬。
杨家岭,党中央,
枣园升起红太阳。
读这样的句子,不由得使我想起贺敬之的那首写入学生课本,震动中国诗坛的《回延安》。
“快快问问咱老麦,
当初怎把延安窑洞爱?
如今手抓牛粪添火盆,
延安、草原难分开!
粪火照他学《讲话》,
草香沁到肺腑来,
战士走到圆屋里,
儿子扑进娘胸怀。”
王磊用文字把自己对麦新的崇敬,对革命作曲家的爱,麦新对蒙古族人民的爱,对草原这片热土的爱,倾泻的淋漓尽致。麦新的牺牲使作者长歌当哭。读完了这首带有蒙古民歌气息的长诗,麦新的“向鬼子头上砍去”的大刀时常在激昂的节奏中出现于脑海里。
两首歌都唱的回肠荡气,令人热血沸腾。让人难以忘却。
王磊是一位有着极强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作家。什么时候能见到王磊,当面向他表达我对他的崇敬呢!
2003年11月份年,我离开科尔沁草原,在长春市担任《长白山诗词》编辑。有一天正在编辑部里审读、编辑读者来稿时,听到有轻轻的敲门声。得到我允许后,一位陌生的作者走近我桌前,递给我投稿的作品后,随口问我是哪里人。我告诉他我是通辽市人时,他兴奋起来,亟不可待地问我认识王磊不?我说知道这个人,是通辽市著名诗人,但没有见过面。他告诉我他叫徐志达,《吉林日报》社副总编辑职务上退休,和王磊是北大同学,后来他转学到中国人民大学学新闻,与王磊分开了。七十年代哲里木盟划给吉林省期间,他曾参加省工作队到通辽市工作一段时间,找到了王磊。哲里木盟重新划回内蒙古自治区后,他就同王磊失去了联系。打听不到老同学的一点信息,很是思念。他的一番诚挚的倾诉使我很感动,当时答应给他联系。此前我和王金堂兄因稿件来往有过联系,知道金堂兄在《通辽日报》社工作,一定知道王磊现在的状况。于是,我委托他代为联系,并把徐志达的思念予以转达,了去他的心愿。不久,金堂兄告之我王磊现在山东聊城市,已经告诉徐志达电话号码了,他们双方开始通电话了。
文章来源:《文化月刊》 网址: http://www.whykzz.cn/zonghexinwen/2020/0804/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