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茶
今古形殊义不差,古称荼苦近称茶。其实不然,有关“茶”、“荼”二字,众说纷纭,混淆时有。今夏,拜读了西泠林老乾良先生《先荼后茶》妙篇(第5期《中国茶叶》月刊“历史文化”栏目),使人茅塞顿开。茶喜憬然之余,遂不揣学浅,续貂二三,芹献于方家,以佐茗兴。
01
先荼后茶。查索清《订正六书通》,在“总目·上平声第一·五模”中,“荼”字释义如下:“《说文》苦荼也,同都切,臣铉等曰:此即今之茶字。”在2个篆书“荼”字下,分注“碧落碑”、“荼广年印”、“荼聚”、“□荼”等字样。而在“摭遗总目·上平声上第一·五模”中,多个篆书“荼”字下则罗列了“荼广年印”、“荼信”、“荼宣”、“荼信私印”、“荼宏私印”、“许荼”。想来,这些内容或取自古碑,或撷自古印。此外,在“六书通总目·下平声·十五麻”中,收录了“茶”、“木荼”二字,除却与《说文》相同部分之解释,还增补了“《正韵》又音查”,“杨桓书学”、“茶广年”、“茶聚”、“名印”以及《玉篇》“荼”,杜胡切,苦菜也;又,除加切。不无疑惑的是,前文标注的“荼广年印”、“荼聚”在此却少了一画,变成“茶广年”、“茶聚”了,令人莫衷一是。
继尔,查阅清《缪篆分韵》“十一模”,“茶”(荼音)下收录了11个篆字,“筡”字亦随其后(注:林老文附图影非《汉印分韵合编》,而是《缪篆分韵》)。由于“筡”的字义为竹篾或中空之竹,因此,罗福颐《古玺文编》“第五”辑录之“筡”字应与“荼”、“茶”无关。再查《汉印分韵合编》“上平声·七虞”,“荼”字印篆仅7例。上述工具书依古韵或今韵排纂,故“荼”、“茶”二字从音韵上即可区别其字义。在《正草隶篆四体字典》内,“艸部”有“茶”字,草书2例,注为“贞居”、“卓吾”;隶书1例,下注“蛰道人”;篆书亦1例,“古通作荼”。“荼”字草书1例,注为“《韵会》”;隶书1例仍为“蛰道人”;小篆1例“《六书统》”。而民国《古籀汇编》“检字”:“茶篆作荼”,“荼今别作茶”。可见作为篆刻常备工具书,“茶”、“荼”早已划分明白。
02
南宋时,学者魏了翁《邛州先茶记》对茶的字源作过考索:“且茶之始,其字为荼,如《春秋》书齐荼,《汉志》书荼陵之类,陆(德明)、颜(师古)诸人虽已转入茶音,而未敢辄易字文也。若《尔雅》、若《本草》,犹从‘艹’、从‘余’,而徐鼎臣训荼,犹曰:即今之茶也。惟自陆羽《茶经》、卢仝《茶歌》、赵赞‘茶禁’以后,则遂易荼为茶。其字为‘艸’、为‘人’、为‘木’。”明代文学家杨慎《升庵全集》“卷六四·荼茶”、刻书家程百二《〈品茶要录〉补》“荼茶”篇均沿袭魏说,这也是流传广、比较普遍的一种观点。
明末清初,大学问家顾炎武《日知录》“卷七·荼”曰:“荼字自中唐始变作茶,其说已详之《唐韵正》。……唯虎杖之蒤与槚之苦荼不见于《诗》、《礼》,而王褒《僮约》云‘武都买荼’,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云‘芳荼冠六清’,孙楚诗云‘姜桂荼荈出巴蜀’,《本草衍义》‘晋温峤上表,贡荼千斤,茗三百斤’。是知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王褒《僮约》前云‘炰鳖烹荼’,后云‘武都买荼’,注以‘前为苦菜,后为茗。’《唐书·陆羽传》羽嗜茶(原注:自此后,荼字减一画为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看来,顾亭林赞同“荼字减一画为茶”之说。又,李仙根为刘源长辑《茶史》叙:“古文无茶字,《本草》作荼,盖药品,非日用之物。自晋唐间有嗜之者,因损文为茶,而其用始显,其种、艺遂遍江汉以南。”彭邦鼎《闲处光阴》言:“考证家云:‘六经无茶字。’窃意产茶之地在古皆属蛮夷,时既无其物,安得有是字?‘茶即荼’者,此不知者以荼字不见于经传,而易为茶耶,抑未悉茶与荼为两物也?书中茶字,始见于《三国志·吴·韦曜传》。”
文章来源:《文化月刊》 网址: http://www.whykzz.cn/zonghexinwen/2020/0910/494.html
上一篇:自拍星潮流9月刊:美颜相机为金晨定制专属「晨
下一篇:老舍与红颜知己赵清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