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天下月刊》翻译群体的中国文化译介

来源:文化月刊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1-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天下月刊》(T'ien Hsia Monthly,以下简称《天下》)名字源于“天下为公”,是民国时期由中国人创办的学术与文化英文期刊,由温源宁主编,吴经熊、林语堂、全增嘏、姚莘农、叶秋

《天下月刊》(T'ien Hsia Monthly,以下简称《天下》)名字源于“天下为公”,是民国时期由中国人创办的学术与文化英文期刊,由温源宁主编,吴经熊、林语堂、全增嘏、姚莘农、叶秋原等参与编辑,自1935年创刊至1941年停刊,共发行56期。“社论”“文论”“译文”“书评”为固定栏目,“纪事”较为固定,“通信”与“诗歌”则为临时性栏目。“社论”多就当期内容发表评论,间以时评;“文论”专论中国思想文化与社会以及西方思想与文学;“纪事”统观中国文学、艺术、考古、出版、教育等的动态与发展;“译文”刊登中国古今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作品的英译;“书评”则刊发中外最新著作的评论。《天下》内容精当,英文水准一流,视野宏阔,学术品位高,为民国英文报刊之翘楚,英国老牌杂志《艾德菲》(The Adelphi)认为它“文雅而质朴、睿智而谦逊、理智而老练”,足见其水准与影响力。《天下》更注重“向西方阐释中国,而不是向中国阐释西方”,其目的是“促进中西之间的文化理解”,其志在“天下”。

《天下》的“译文”栏目独具特色,或是最早较大规模译介中国文化、思想、文学的中国学术期刊专栏,为中国文化译介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很多方面具有开创性与示范性,意义深远。“译文”栏目累计刊登译文57篇,共有35名译者参与,其中有陈世骧、林语堂、梁宗岱、孙大雨、姚莘农、邵洵美、吴经熊、温源宁、王际真、叶公超等中国译者26名以及项美丽(Emily Hahn)、艾克敦(Harold Acton)、赖发洛(Leonard A. Lyall)、恒慕义(Arthur W. Hummel)、高罗佩(R.H. van Gulik)等西方汉学家或作家译者9名。“译文”栏目的57篇译文涵盖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尤其是昆曲)、艺论,对中国文化与文学进行了“样本”呈现。


《天下》重点翻译“时人今文”,即“当代作品”,这有别于之前以典籍外译为中心的中国文化译介,是具有开创性的翻译实践。在57篇译文中,古典作品24篇,现代作品33篇,这表明《天下》在注重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传承的同时,更注重当下,具有“厚今不薄古”的整体倾向。在古典作品英译方面,影响最大的有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吴经熊翻译的《道德经》与古典诗歌、姚莘农翻译的《贩马记》与《打渔杀家》、艾克敦与陈世骧合译的昆曲《春香闹学》与《狮吼记》以及《林冲夜奔》、史美(N. L. Smith)与罗旭龢(R. H. Kotewall)合译的中国古诗以及高罗佩翻译的《嵇康及其琴赋》。在中国现代作品英译方面,影响较大的包括姚莘农翻译的曹禺的戏剧《雷雨》、项美丽与邵洵美合译的沈从文的《边城》、任玲逊(Richard L. Jen)翻译的系列作品(包括巴金的《星》、叶圣陶的《遗腹子》、老舍的《人同此心》等)、王际真翻译的鲁迅的《孤独者》与《伤逝》等。《天下》翻译文本选择注重“当代性”,对当下的文化与文学翻译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在中国学术与文学史上,《天下》首次把翻译提到了与学术写作和文学创作等同的地位,实属难得。《天下》创刊号声明,“文章一经录用,刊出即附稿酬,标准为每千词二十鹰洋”。此处的“文章”(articles)既包括学术论文,也包括原创文学文本、译文以及书评。“书评”栏目也评论了数部译著。这都揭示了《天下》对翻译创造属性的认可,可大大提升译者地位,具有示范意义,对推动中国文化译介、提升国家话语能力和国家翻译能力大有裨益。

站在《天下》的立场,从“向西方阐释中国”的角度来看,《天下》的翻译路径均为“译出”,有独译、自译与合译三种翻译模式。中国译者独立翻译为主要翻译模式,上文也提到了此类成功译作。“自译”模式主要代表有梁宗岱(自译《回忆》与《晚祷》)、凌叔华(自译《无聊》与《写信》)以及姚莘农(自译《出发之前》)。“自译”更准确的说法应为“自我译写”,因为它兼具翻译所强调的“忠实”(即“信”)与写作所追求的“自由”,译者往往处于“忠实自我”与“突破自我”这二者永恒的张力之中,其译作也往往别具格调意趣。以梁宗岱的《晚祷》自译为例:即使比读原文与译文也很难确认谁为原文,谁为译文,其原因首先在于原诗主题与意象高度西化,其次在于译文精准而又自由。梁宗岱把“暮春阑珊的东风”译成the languid wind of the late spring,这languid一字,境界全出,既避免了直译“东风”带来的混乱无着,同时还传达了“慵懒”“恹恹”的“残”意,意到神传。凌叔华有独立自译,也有合作自译,总体上表现出了更高的自由度。姚莘农的自译独幕剧《出发之前》译文准确而灵活,不惟达意,还凸显了舞台可表演性。“合译”有“中中”(含华裔)合译、“外外”合译以及“中外”合译三种方式。合译兼收并蓄,相互加持,成就了高质量的译文。《天下》译者群体的合译模式引领民国时期的翻译风潮,其“中外”合作翻译模式在当下尤其具有范式意义。

文章来源:《文化月刊》 网址: http://www.whykzz.cn/zonghexinwen/2022/0111/897.html

上一篇:《文化月刊》杂志2022征稿函内容解读,建议收藏
下一篇:目录 |《全媒体探索》2021年12月刊

文化月刊投稿 | 文化月刊编辑部| 文化月刊版面费 | 文化月刊论文发表 | 文化月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化月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